吉象家手机版马雯:御霜
本文作者:马雯
五岳之尊的泰山,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。一直被视为社稷稳定、民族团结的象征,中华民族也一直有“泰山安,四海皆安”的说法。而她秀丽的风景,无数的奇峰异石,以及众多的人文历史,更是引人入胜。
今年是南京吉象家手机版成立二十周年,在这个令人兴奋和愉悦的日子里,公司组织我们全体员工一起攀登泰山。不过因为一些原因,我很遗憾,并没有参与攀爬泰山,而是选择了乘坐缆车。虽然没有体会到其他同事攀登泰山时挥汗如雨的艰辛,但是我也欣赏到了泰山上的旖旎风光以及许多的摩崖石刻。
登泰山的当天,由于天气潮湿,山顶上云雾缭绕,奇峰异石半遮半掩,花草树木若隐若现,恍若神仙洞府一般。过了南天门,来到天街,人头攒动,好不热闹,当真是天上人间了。
此刻,正是初夏时节,一路走来,山上草木成荫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而泰山上又多有松柏,更是显得郁郁葱葱,生机勃勃。来的路上,听导游介绍了“五大夫松”的故事。听来觉得神奇有趣。不过,相比“五大夫松”的名望,还有一种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“望人松”也十分的挺拔秀美。“望人松”也被称为“迎客松”。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,好像殷殷热情的泰山在企盼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。相传,在很久以前,有一对年轻夫妻居住在泰山上,他们恩爱有加,乐善好施。后来丈夫为了能过上更好的日子,决心到山外学习技艺。可是丈夫一去多年不曾回家,从春到夏,从秋到冬,年轻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着,执着地期待着,漫天的大雪掩没了她的身体,来年春天,冰雪消融了,年轻的妻子却不见了,在她站过的地方长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树,像那少妇首望远方,企盼着丈夫的归来。松树,岁寒三友之一,傲骨迎风,挺霜而立,岁寒而后凋。而这泰山上的松树,迎风而立于悬崖,秀美而不失风姿。让人感到,即便在严酷的环境中仍然保有气节和品格的君子之风。

在南天门附近等待大部队的时候,有幸遇到了课本中描写的挑山工。黝黑的皮肤,朴实的衣着,肩头沉重的货物,与冯骥才先生的描述并无二样。网络发达,也时常会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分享的挑山工的照片,不禁感叹,如此艰辛的工作,他们依然不曾放弃,肩头承担的既是货物也是责任。这份坚韧,值得我们学习。
泰山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,山上各种的摩崖石刻,数不胜数。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“五岳独尊”石了。这尊石刻是清光绪丁未年间(公元1907年)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。“五岳独尊”石位于泰山玉皇庙附近,在去往玉皇顶的必经之路上。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,又有“天下名山第一”的美誉。而“五岳独尊”历来被视为显示泰山崇高地位的标志性赞语。这处石刻是游人拍照的必选之地。
在泰山上的几千处石刻中,令我最有感悟的一处是程砚秋所提的“御霜”石刻。这是1933年京剧名伶程砚秋登泰山时所题刻。程砚秋,近代杰出的京剧名家,四大名旦之一,程派创始人。他所题写的“御霜”二字是他的号。据传程砚秋之前号“玉霜”。后将“玉”字改为“御”字,音同字不同,含义却大相径庭。而且,御霜也是芙蓉花的别名,“此花秋季绽放,外貌美艳,素质坚强,能御寒霜”。在当时的内忧外患的文艺氛围和政治环境下,“御霜”之名,倒是体现了御雪傲霜的情操、奋发自强的斗志。这处石刻,从某一个角度看,又酷似一匹昂首的嘶马,形神兼备,因而也被称为“马头石”。

泰山之上,石刻万千,“御霜”石只在玉皇顶北侧的山脊上,孤伶伶地兀立着。独自品味着山谷里刮来的猎猎山风。常年栉风沐雨,饱经风霜。却不曾低头,不曾动摇,不曾退缩,倔强而又傲然屹立。当一颗顽石被风霜雨雪磨去棱角,当一尊山石被千凿万刻成石刻,他终于为众人所感叹所仰望,于山巅之上俯瞰大地,使人感佩。
在泰山上,既感叹于泰山的雄伟壮丽,又在一树一石一背影中感受到了泰山精神。如悬崖上的望人松,抵御风霜,坚韧挺拔;如泰山上的挑山工,不惧艰险,负重前行;如山巅上的顽石,栉风沐雨,岿然不动。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,一种泰山精神——坚韧不拔,无惧无畏。
山巅之上,山风凌冽,风景秀丽,仅以此篇记录下心中所想。